种地吧3

《种地吧》第三季继续不忘初心,扎根土地!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四季轮回之间,生命的篇章一直在延续。十个勤天要在后陡门继续精耕细作,也想去探索更广阔的农业天地,去耕耘新的土地,去认识新的朋友,去往每一个需要十个勤天的地方![展开剧情]

导演:
首播:
2025-02-28
每集时长:
100分钟
更新:
2025-04-25 08:55:16,最后更新于1天前
播出状态:
评分:
8.6分
豆瓣:

在线观看

倒序
播放节点列表

演员表

李昊
职业:歌手,演员

李昊

  李昊,女,7月23日出生于湖北宜昌,青年歌唱演员、民歌新秀,出生在昭君故里湖北秭归的土家族姑娘,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。能精准演绎原生态土家族山歌,熟练掌握民美、民通及流行歌曲的演唱。 &nb...

影片评论

相关影片

恶人之国
2025电视剧韩国
翻拍自美国热门情景喜剧《摩登家庭》。  讲述了中年K姐妹和她的丈夫以及孩子们在恶人横行的世界里并肩生活的故事。
第12集
芭蕾之星第一季
2025电视剧美国
剧集以纽约市和巴黎为背景,讲述了两家世界知名芭蕾舞团的舞者和艺术人员,他们开始了一场雄心勃勃的赌博,通过交换他们最有才华的明星来拯救他们的传奇机构。
第8集完结
如果她也称之为爱
2025电视剧日本
本剧改编自同名小说。26岁的研究生小森冰雨(伊藤健太郎饰)爱上了比自己大一轮的42岁女性水野伊麻(栗山千明饰)。超越年龄差异的相互吸引中,冰雨想要跨出一步,伊麻告诉他的是“和两个恋人一起生活”的事实。
第4集
毒窃之徒
2025电视剧美国
第08集完结
悬镜
2025电视剧中国大陆
一起下水道的凶案,让刑警队长徐骁和老刑警林国强碰到一起,两人探案手法风格迥异,但因为对真相和正义的共同追求,逐渐弥合了观点上的分歧,结成亦师亦友的老少搭档。在破案的过程中并不顺利,在考古学者陈楠的帮助
第18集
她的轨迹
2025电视剧大陆
讲述极端付出型人格舒妍放弃家庭失业后,经历了一系列悲惨的生活变故,清醒后她一步步重拾自我,亲手逆转了自己不幸的命运,并与沈惟舟真心相爱的故事。
第28集
名不虚传
2025电视剧大陆
中医世家传人吴名下山为未婚妻续命,却意外碰到杨氏集团董事长病危悬赏一个亿寻医,吴名意外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惊险旅程,并引得多名美女青睐,面对种种诱惑,吴名又将如何选择?
第13集
红豆面包
2025电视剧日本
本剧以创作《面包超人》的柳濑嵩和小松畅夫妇为原型,以昭和初期为背景,横跨战前至战后,讲述了两人借由红豆面包结识,从失去生活意义的苦难岁月到不忘梦想的人生故事。在这个爱与勇气的物语中,这对曾经无名的夫妇
第20集
被年下处男耍得团团转
2025电视剧日本
本剧改编自同名漫画,讲述了今井花恋(森香澄饰)是个外貌出众、事业成功的美女,一直游戏人间,从未认真谈过恋爱。然而,由于过去的伤痛,她早已对真爱不抱期待。某天,她在聚会中遇到不起眼的眼镜男堂前帝都(柏木
第1集
掩耳盗邻第一季
2025电视剧美国
一名金融巨擘(乔恩·哈姆JonHamm饰)突然痛失婚姻与事业,他开始抢劫富有的邻居来维生。在自己的社交圈中行窃,让他感到莫名的兴奋,但他也逐渐陷入一张错综复杂的致命之网中。
第4集
X局密档
2025电视剧中国大陆
蔚蓝一号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科研项目,为此境外间谍机构SAD实施破坏,被沙澎国操控的修罗则希望窃取它的核心技术。国安干警霍敏和队员们瓦解了SAD发起的阴谋、识破了修罗的渗透策略,最终将内鬼和间谍绳之以法。
第14集
权宠
2025电视剧中国大陆
大宁王朝风雨飘摇,裴慎之篡改遗诏,扶植傀儡皇帝宁谨一登基。宁谨一表面顺从,暗中积蓄力量,推动新政。裴慎之暗中助力,被其智慧吸引。最终,宁谨一肃清朝政,成为一代女帝。
第17集
香辛料
2025电视剧日本
备受瞩目的电视剧《孤独的美食家》的策划者,这次以从孩子到大人都喜爱的“咖喱”为主题,制作了一部新剧!  这是一部美食公路剧,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、各有故事的人,驾驶着餐车四处旅行,售卖香料咖喱的故事。 
第5集
杰克·赖特的遗嘱
2025电视剧英国
Shootingwillbeginthismonthontheseriesthatstarsdouble-BAFTAnomineeSimmasGrayWright.Whentheprovisionso
第2集
子宫恋爱
2025电视剧日本
本剧改编自同名漫画。29岁的苫田真纪(松井爱莉饰)在住宅公司任职,工作干练却不擅表达内心想法。结婚六年,她始终无法向丈夫坦率倾诉。某天,同事山手旭(大贯勇辅饰)因她对上司的忍让而直言不满,却又在她不适
第3集

影评

三年了,还有很多人没看懂《种地吧》

《种地吧3》回归,再度砍下爱奇艺热榜第一。

谁也没有想到,当初并不被市场看好的一档种地节目,竟然成为年轻人的电子乌托邦、平台收视王牌。而陪伴着《种地吧》一路走来的冷眼,也对这次《种地吧》系列的回归翘首以盼。

这三年,冷眼看了不少想复刻《种地吧》的节目和综艺案子,也读了不少尝试解析《种地吧》爆红根因的文章。各类洞见都有,但冷眼看下来总觉得还差点意思。

所以趁着第三季已开播,冷眼再次对《种地吧》进行了一次全盘梳理。

这次,冷眼想以三个问题为缘起,再和大家聊一下《种地吧》。

《种地吧》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?

这是近两年冷眼最想聊的一件事:《种地吧》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?

在《种地吧》爆火之后,冷眼看到过最多也是最错误的判断,就是把《种地吧》定义为一个田园治愈类、养成类节目。

不可否认,田园、治愈、养成确实是《种地吧》的一个标签,但在冷眼看来,这些标签无一能构成节目爆红的根因。

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,让年轻人早已不愿意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“远方”,内卷的节奏也让他们无暇去畅想一场诗意的田园牧歌。

比起眺望远在天边的“美好生活”,现在的年轻人们更想要看到的,是具象的生活锚点,哪怕是通往锚点的一条路。

那么,《种地吧》要如何应对呢?

冷眼回看了第一季时我们与杨长岭导演的对谈。杨长岭导演的回答是:

《种地吧》是一个想让年轻人踏踏实实做点事,让年轻人能感受到,付出一定能有所回报的故事。

十位少年带着“迷茫”而来,各行各业,籍籍无名,想要在人生里做点什么,却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,于是脸朝土地背朝天,将希望寄托于土地之上。

可土地的故事要怎么讲呢?

在杨长岭看来,

“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”是土地最基本的叙事原则。

第一季,一上来就是天崩开局。少年们要在10天的时间里收完水稻,种下麦子,否则一旦下雪,不仅播种的时间错过了,整个节目也无法进行下去。

但好在种地的第178天,少年们迎来了“小麦覆陇黄”。

经过冬,走过夏,曾经冒着天黑、暴雨种下的麦种成为了翻滚的麦浪,一轮完整的生长让少年们第一次亲身经历了“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”的感动,而这就是自古以来土地对这一句话周而复始的证明。

可为什么同样是戏剧冲突,《种地吧》的“戏剧故事”总能如此扎实动人?

在冷眼看来,这是因为当你真正走进土地后,那些源远流长,被几千年的口口相传,验证过吸引力的土地故事模型,就会真实发生。

面对着地势不平、积水泥泞的鱼塘田,毫无经验的少年们手撒1200袋有机肥,人力辅助旋耕机翻土,才将142亩泥浆地平整为可以播种小麦的旱田,

这是《愚公移山》模型的再现。

在雨雪交加、冷风冷雨的夜里跳入齐腰深的的冰冷水渠,借鉴大禹“疏川导滞”的思路疏通原有沟渠并扩大排水口,甚至还利用竹竿和木板搭建临时支撑结构,防止沟渠二次堵塞,

这是《大禹治水》的人定胜天。

而当我们回看整个种地三年,节目甚至完美契合了

《后稷教稼穑》的神话故事模型。

毫无经验的少年们在短视频上自学农业技术,懵懵懂懂地种下第一颗种子,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,一步步改良耕作方式,正如后稷少年时的农业探索。

而当后陡门的“试验田”成功之后,少年们又走到其他地方帮助农民的农业生产,甚至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变革,在冷眼看来,不就是新时代的“教稼穑”吗?《种地吧》最厚重的底,就是土地的厚德载物以及人与土地的共荣共生。
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。

多少编剧把情节翻来覆去,套用的无非就是几个基础故事模型。而当你的故事,结合在了时代情绪之上,结合在了中国人基因里的土地叙事上,成功就是必然的走向。

《种地吧》究竟是怎么“种地”的?

这是看起来很绕口的一句话。

众所周知,继《种地吧》爆火之后,各大平台、团队,都带着节目一窝蜂地“种地”去了。

可当这么多艺人被扔到田间地头上,最终被市场留下的还是只有《种地吧》。

为什么?

这让冷眼不禁思考,《种地吧》究竟是怎么让少年们去“种地”的?

冷眼总结的第一点:

让少年的成长发生在土地上。

三年前少年们第一次和土地接触,1天10个人一共割了3吨水稻。正当少年们要为自己的成果开心时,发现这一点点的成果,还不够起烘量。

也更不必说,后续陷在土里37次的收割机,晚了10天的小麦播种,各式各样的返工。

而有趣的是,第三季的第一期,节目组好像有意重复了第一季的场景。

同样是收水稻,过去是6天62吨,现在是5个小时,423亩,166吨。

而相比起第一季的争执、疲惫,第三季的少年们轻松地哼着歌,麻利地操作着机器。

这些转变不是靠真人秀去制造的,它们不来源于少年们之间的冲突、磨合,而来源于一颗颗种子的种植、发芽、生长、抽穗、灌浆,少年们在劳作的全过程中看见了脚下土地的变化,土地也印证了少年们的成长。

第二,让少年的成长回馈于土地。

说实话,在第一季收官时,冷眼就曾猜想过《种地吧》后续的故事发展。甚至,冷眼很惭愧地说,如果是让冷眼操刀,可能大概率第三季应该在讲十个勤天公司发展的商业故事。

而实际上,在经历了第二季、《你好,种地少年》一系列的产业化技术、开发研学之旅后,少年们再次回到了土地。

第三季第一站青海囊谦,白扎盐场的盐农世代靠盐为生,但销路缺乏,三万余斤盐滞销,年轻的一辈为了生计大多走出家乡。

一开始看到囊谦红盐的故事,冷眼又以为《种地吧》会像其他节目一样,或多或少借着流量带带货。

但《种地吧》的做法再次超乎了冷眼的想象。

少年们意识到节目的流量或许能为农民解决“阵痛”,但当他们离去,一切又会回到一开始的状态,因此少年们开始思考,怎么样能实打实地帮助到农民。

就像在青海囊谦水电系统不完善的蔬菜大棚里,辣椒西红柿都因为缺水而枯萎,王一珩当场就提出节水的气雾栽培技术,并向大棚主人成林介绍了气雾栽培的原理,赵小童一回到后陡门就考虑起大棚的光伏发电,联系起太阳能板商家。

而到了东北,少年们更是在零下十几度,天还未亮的清晨,实实在在地跟着当地农民打了好几天的沙棘。

当从各地学来的农业知识回馈到新的土地上,少年们竟也成为了“为土地撑伞的人”。

下一个《种地吧》要如何复刻?

聊完了内容的叙事,冷眼最后想从平台和制作的角度再来聊聊。

当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出现,这个赛道便马上会人满为患,这是综艺行业很现实的事情。

可我们真的找到做出下一个《种地吧》的方法论了吗?

冷眼自己的答案是:

不消费,做实事。

首先,

不消费土地。

主打远离城市喧嚣,回归自然的节目数不胜数,可回看这些节目,土地起到的总是“背景板”的作用。即使在所谓的农业活动里,叙事的核心一定还是嘉宾之间的人际互动。

但在《种地吧》,冷眼看到了当前任何一档节目都没能做到的,

对土地足够的敬畏和尊重。

回顾整个《种地吧》的制作,导演团队从筹备阶段就把能种的东西都种了遍,反复试错。而确定了少年的人选后,是让少年们提前考下了各种技能证书,甚至是先试种了1个月才能真正上节目。而后,则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,各类农业技术的研学。

试问,想复刻《种地吧》的节目,在“种地”这件事上,做到《种地吧》的基本功了吗?

其次,

不消费议题。

一档以“农业”为核心议题的真人秀,真正能为农业带来什么?

《种地吧》第三季给了我们回答。

你可能很难想象,一档真人秀,甚至是一档有极强黏性粉丝群体的真人秀,敢在内容的处理上,把大篇幅的内容重点放在“叙事客体”之上。

依然是青海囊谦,比起少年的故事,我们看到了:

盐农们用几块盐地养活了几代人,当卓沅问起盐农江羊巴桑的心愿,他只是说“希望年轻人能接手这份工作,不为生计,只为把这个传统和手艺维持下去。”

玉树藏医药职业学院校长更确木兰创办的芫根浓缩饮料厂,最初的目的也只是让藏医学校能正常运转,让更多的人能看得了病,让免费上学的学生们还能有一份收入傍身。

黑龙江林口县的沙棘种植户高克新,沙棘树前五年不长果子也没有经济效益,但为了改善水土流失,也为了给当地人一份生计,入不敷出也坚持到了现在……

冷眼看到很多留言,说这一季的《种地吧》有了纪录片的质感。

的确如此,在娱乐化之外,

如何既保证真人秀的戏剧张力,又能打造出纪录片般的社会价值、认知价值,将会是《种地吧》要去挑战的更大议题。